教育,不是简单的开发智力,还应该包括培养品德、塑造人格、养成习惯、认识社会、建立关系等等。
我坚决不把孩子培养成“神童”,理由如下。
(1)健康的体魄是远远超过知识的最大财富。
被家长强行培养的“神童”,一般都是整天闷在屋里钻研苦读,或者疲于四处奔波求学。我们大人都知道,健康是1,后面的事业金钱权势是0。所以,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多运动多锻炼,让他们自由地跑吧,疯狂地跳吧,不要剥夺他们健康成长的时间。没有练就一身钢筋铁骨,稍有个风吹草动就病来如山倒,再“神童”也是多余。
(2)品德教育比传授文化更有意义。
“修身、养性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首当其冲就是修身,一切先从做人开始,这是最低目标。文化、知识、专业、技术能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,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。一个人,要有社会责任感,要富有爱心、同情心,要乐于助人,要讲信用,要谦虚礼让,要尊老爱幼。假如空有满脑袋的小聪明大智慧,却不懂得明辨是非、扬善弃恶,“神童”就会成为社会的危害。
(3)健全的性格能够决定人一生的命运。
我们常说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可见智商水平、学识多少和能力高低,并不是决定人的主要因素。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健全的性格,比给予他某些专业特长,绝对更重要。我们教孩子要自信勇敢,乐观开朗,待人友善,与人合作,做事情要脚踏实地,勤勉进取,坚持不懈,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忍耐力和毅力,这些都是人生路上的基石。有人说“天才就是勤奋”,有人说“天才就是毅力”,有人说“天才=99的汗水+1的灵感”,倘若不努力不坚持,半途而废,“神童”日后只会香消玉殒。
(4)高情商,是高智商得以发挥的保证。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情商教育,面对荣誉,不能骄傲;遭遇失败,乐观顽强地爬起来,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。我们要帮助孩子调节和克服由于不如人意所造成的沮丧、失落感,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、掌握和他人交往的技巧。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,教会孩子体谅他人。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,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,就可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,把握人生的各种机遇。有些“神童”遇到挫折容易失落,甚至走上绝路,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。
(5)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单纯开发智力更有价值。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,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。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,无时无刻不在被自己的习惯影响着,而这些习惯,大多是在我们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。爱劳动,懂礼貌,讲文明,讲卫生,过马路看红绿灯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早起早睡,按时吃饭,上课认真听讲,作业书写工整,做什么事都很负责、有头有尾,书桌收拾整齐,从不乱放,尊敬师长,团结同学,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节约水电,谦让分享,守时守信。
(6)学会生存,学会生活,比掌握专业技术更重要。
社会是千变万化的,各行各业之间也是千丝万缕的联系,一个人想要发挥才能贡献力量,首先得生活,而且要好好的生活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教孩子学会生存,使孩子具有判断能力,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,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,让孩子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,掌握自己的命运。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,这一点很重要。人只能适应环境,而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,否则的话有可能被碰得头破血流。
(7)教孩子知书,更要达“理”。
学习生硬的书本知识并不难,难的是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就比如,写好一个“人”,只需两笔;做好一个人,却要一生。教育家培根说过: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!地球人都知道,孩子的记忆力最强,只要家长有耐心教、孩子有耐心学,一个月认识两千字也不是什么神话。然而,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?有意义吗?认识2000个汉字?宝宝理解了多少?背了《三字经》,他们明白其中的深刻涵义吗?
(8)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有效。
兴趣是什么,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,就是好奇心。知识不重要,“求知”才重要啊。尊重孩子的喜好,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、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、捣乱,对孩子采取批评、冷淡、不理睬的态度。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,要耐心细心地回答他们的提问。在好奇心的基础上,让孩子主动探索、主动求学。相信有了兴趣,学什么都是事半功倍的。
(9)广泛接触社会事物比钻研单一特长更有利。
很多天才、神童,都是在某一方面有非凡才能的人,比如心算、背诵、围棋、音乐等。而这些特长,在社会上的用处,也是单一的。实际上,孩子应该接触更多有趣的事物,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范围。西方有句谚语说“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,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” 。多带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,积累丰富的阅历经验,认识美好的大自然,接触树木、溪流、大海和沙滩,接触不同的人和事,接触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内容,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(10)没有什么比“快乐的童年”更珍贵,会笑的孩子真好。
看过一个神童父亲写的忏悔录,说他强迫培养的神童孩子患了自闭症,不会笑了。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,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活泼,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。作业本前磨蹭,奥数班上瞌睡,钢琴课上发呆,现在有多少孩子厌学啊,是他们的智力不行吗?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,不就是渴望童年那个无拘无束欢歌笑语的状态吗?如果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是身心疲惫,我们做父母的,把孩子带到世上来受什么罪呀?!
(11)“玩”是硬道理,就不能让孩子“虚度光阴”吗?
现代社会,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,周六周日还要“加班”。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,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,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“虚度光阴”,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。但是,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?就不能让孩子“虚度光阴”吗?玩,是孩子的天性,在玩的过程中,他们不知不觉认识世界、学会与人交往、学会处理问题。(当然,这里的虚度光阴,不是鼓励孩子碌碌无为过一生。)
(12)不要从小就树立“竞争”意识,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?
“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”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这类话简直就是这个失败的教育时代的标语。(我知道很多人要拍砖了,拍吧!)输,赢,真的那么重要吗?我们打孩子一出生,就要把残酷的竞争局面摆在他面前吗?就急于要给他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吗?晚一步都不行?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,告诉孩子:未来社会处处是竞争,升学、就业、感情、薪酬……好像整个世界除了你争我夺尔虞我诈,就没别的了。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?人生是长跑,谁笑到最后,谁笑的最好。
(13)如果孩子成为“神童”了,那又怎么样?
神童早期固然风光,长大之后如果不能继续,在强烈反差的作用下容易郁郁寡欢。神童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,遇到挫折容易失落,产生心理疾患,萎靡不振。这些都可能是“神童”的副作用。
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举办“少年班”,目前已培育“神童”成百上千人。许多学校也都开过“神童班”,喧嚣一时,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?绝大部分都已烟消云散,“神童”们也香消玉殒,他们后来的发展并无多少惊天动地的成就。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?只不过贡献了一个“奇迹”现象,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。
(14)“神童”根本无法创造。
我们可以发现神童,但却创造不了神童。专家说了,神童在人群中是有固定比例的,并不会因为我们这些家长努力培养,而有所变化。如果面对一个处于常态水平的孩子,非要把他强化培养成神奇人物,这是不可能的,也没有意义。
“每个孩子都是天才”,这句话也没错,天生我才必有用嘛。我们需要做的,是挖掘孩子的潜能,给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,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。既然根本无法培养“神童”,我们就不要做无谓的努力啦。
爱因斯坦小时候应该不是“神童”吧?他三岁才开口说话,上学时被校长骂成“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”的笨学生。
牛顿小时候应该不是“神童”吧?他是老师眼中的懒虫和傻瓜蛋,甚至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勒令退学。
小时候的“神童”,与成年之后的才能学识,完全是两码事。
一个人的智商水平,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,完全是两码事。
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,但是,这世上有多少事情,非智商130不能做呢?
教育孩子并非易事。
最简单的,从教他做一个健康的、快乐的、善良的人开始。
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:023-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:023-63002629 学校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: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 |
![]() |